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oism.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oism.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July 1, 2009

大师讲道 (二)

大师讲道 (二)
不满和知足
陈莲笙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人应该不满,对于现实的不满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种说法很容易受到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的响应,因为青年人大多都有追求,不满足于自己的境遇和现状;有追求,希望自己的境遇和生活更好。于是,他们也就相信不满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不过,稍有涉世经验的人都清楚,世界上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的不满也是一样的,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也往往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人的不满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问题的焦点是不满什么,为什么不满,也就是说,不满取决于一些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例如: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个人品质,等等,等等。

有的道徒由于在世俗社会中追逐名利或者追求情爱受到挫折,因而进入道门。这些人中,不能说没有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然而因为他们追逐的欲望并未得到遏制,所以到了道门之中仍然自命不凡,不满师长,不满规戒,不满收入,不满晨钟暮鼓的道门生活,悲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样一种“不满';,只是他世俗欲望在道门中的反映。道门中,除了此人自己以外,恐怕没有人会赞成这种不满,或者认为这种不满会推动道门事业的兴旺发达。

有的道徒虽然没有明显的欲望追求,但是对自己的估价过高,自以为是,怀才不遇,总认为师长亏待了他,本观亏待了他,道门亏待了他。他们不满周围,不满道门,怪话连篇,搬弄是非,于是或者放荡不羁,不守规戒;或者颠三倒四,制造混乱;或者无事生非,作梗捣乱。这样一种“不满”,也是世俗欲望在道门中的反映。道门中,除了此人自己孤芳自赏以外,恐怕也没有人会欣赏它,或者赞成这种不满,更没有人会认为这种不满会推动道门事业的兴旺发达。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反对一切的“不满”,不是。从“不满';到“满”,从“满”到新的“不满”,又从新的“不满”到新的“满”,生生息息,无穷无尽,那是天道的表现。月亮从缺到圆,又从圆到缺;太阳东升西落,由黑至明,又由明变黑;云彩由疏而密,又由密而疏,都是这样一种天道的“满”与“不满”的表现。社会由低级到高级,财富由匮乏到富足,也是这样一种从“不满”到“满”的天道的表现。人的从无知到成熟,知识由肤浅到丰富,也都是这样一种从“不满”到“满”的天道的表现。不满是天道,满也是天道,从不满到满以及从满到新的不满都是天道。问题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天道运行之中,怎样认识和怎样动作。只有符合天道的不满和满才可能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和有益于道门。否则,其结果只能是害己害人。

现在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给了我们炎黄子孙一个机会,要迅速使我们国家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这就是天道。在这个天道循环之中,我们如果不满现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这样的认识和动作就是替天行道。如果我们心怀不满,反对改革,妨碍开放,动荡社会,破坏经济,那么这种人的不满就不符合天道之运行,最终只能被天道所唾弃。

天道也给了我们道教一个机会,要恢复道教教化民众的功能,重修宫观,培训道徒,再开宗教活动,弘扬道教文化,这也是天道。在这个天道循环之中,我们不满现状,积极参与道教活动,弘扬道教,这样的不满也是替天行道。如果我们心怀不满,在教内沽名钓誉,争权夺利,制造混乱,贻误教化,那么这种不满也是不符合天道运行的,结果也只能被道教唾弃。

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合天道的不满,是与人与已有用的,可以成为一个人奋发向上,替天行道的动力。而不符合天道的不满,则是害人害己的东西,最终葬送自己,毁灭自己,并且给社会带来损失。

符合天道的“不满”是有“欲”的,但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欲”,而是为国为民为教的欲。 不符合天道的“不满”归根到底是个人的“欲”。尽管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欲”的表现有所不同,有的人是权欲,有的人是利欲,有的人则是食欲、酒欲、色欲等等,归根到底也只是为自己谋取一点蝇头小利。《道德经》早就教导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这些千古名言,都是我们所熟悉,也是告诫我们要克服乃至消除不符天道之“欲”的座右铭。

人们经常批评《道德经》这句话,说它会把人“引导到消极退缩的道路上去”,似乎人们无不满、无欲就是一个“木头人”。其实这是缺乏分析的误解。生活在社会的人必然会有名利之遇,这是不可避免的。替天行道的人会有,逆天行道的人也会有。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人的追求,体现在一个分寸之上。

《道德经》就说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由此可见,太上肯定了“名”,只是不能“甚爱”;肯定了“货”,只是不能“多藏”。能够替天行道的人,不满现状,做出成绩,但是他们不会甚爱和多藏,因为他们并不以名货为追求目标,当然他们不会受辱,也不会惹祸。一些追逐名利之欲的人,他们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卑劣丑恶,越多越好,其结果只能被“名货”烧身。这些无耻之徒如果多能成为“木头人”,天下或许会更太平一点。

- 原载《上海道教》 1994年第4期; <道教月刊 2009二月期>

Tuesday, June 16, 2009

大师讲道 (一) 炫耀和养晦

大师讲道 (一)

炫耀和养晦

陈莲笙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在生活上真正得到了实惠,收入增加,于是经常听到一些人的议论,说某地某时,有人大摆筵席,每桌8888元。也看到一些新闻报导,称某些精品名牌,专供大款,一个手表售价高达几十万元,一个钻戒售价高达几百万元云云,照样有人光顾,一销而空,等等,等等。   

这些议论和消息,对于我这样的道门中的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听了只是淡然一笑而已。但是,对于民众却有相当影响,因为它提倡一种炫耀财富,鼓励贪欲,刺激不择手段攫取财富,挥霍财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具有一定副作用。   

这里,我想从“炫耀”和“养晦”关系的角度说点想法。   

所谓“炫耀”是就人际关系而言的,也就是对别人的炫耀,生怕人家不知道。当然炫耀,就要有“本钱”,这个本钱,人和人并不一样,有人炫耀权势,有人炫耀地位,有人炫耀才学,有人炫耀金钱,现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则是炫耀财富。就炫耀的人来说,其目的无非是想得到人家的赞扬、歌颂、羡慕,以求得心理自我满足。当然,具有这类心理的人,大多是贫穷够了,压抑久了,一旦口袋里鼓起来,就要求发泄一下长期在贫穷和压抑下受到的煎熬,这是可以理解、可以同情的,而且一旦渲泄满足以后,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继续象穷人那样省吃俭用,并且收敛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以追求财富为生活目的,并且以炫耀财富为享乐手段的时候,那就不是为了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一而是为了在心理上榨取别人和欺压别人了。这种人在行为上当然也会不择手段的榨取别人和欺压别人。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说,“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意思是说,穿戴华贵,饮食奢侈,使用最贵重的器具,口袋里财富鼓鼓的,都不符合道,也不是有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学道的人不是不要财富,生活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口袋里没钱是不能吃饭、穿衣和坐船乘车的。但是学道的人应该明白的是财富是天下人共同创造的,因此,应该为天下人共同占有,共同享用。这就是《太平经》里所阐述的“太平”社会的理想, 《太平经》把那些掠夺财富,占为已有的人比喻作米仓里的老鼠,就是说天下的米是天下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批评老鼠不劳动而占有天下的劳动。在当今的社会里,有没有不劳而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劳动致富,只是劳动的类型不同,有的脑力,有的体力,有的生产,有的销售,有的贩运,这些都是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值得安慰自己的,值得让别人知道的是我们诚实的劳动,有智慧的劳动,而不是这个劳动的一种成果一财富。 《道德经》的第三十四章说“功成而不名有”,这就是说,我们学道的人追求的应该是“功成”,而不应该是“名有”,事业的成功,目标的达到是主要的,而至于功成以后会“有”些什么,这不是目的,而且不应该放在首位,“少则得,多则惑”。得到的“有”多了,人的本性就会迷惑,方向就会迷惑,道德就会迷惑。至于说,有人拿了“有钱、有车、有房”来炫耀,那就更不屑一顾了。《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有光辉,那是他的德行和功力自然发出来的,然而圣人却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光辉,这就是“光而不耀”,也就是“养晦”、“韬光”,不仅不向人炫耀,而且要主动地、自觉地收敛自己的光辉,不使耀人眼目。   

我以为,首先,之所以有光辉而要韬光养晦”,是因为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不是吝啬,而是收敛的意思,收敛自己的精力、财富和一切耀人眼目的东西,不做天下先的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奔成功之路,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这个意思。喜欢炫耀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小”说成“大”,其结果不仅不能成“大”,连“小”也会葬送。有的人还有一种心理障碍,说过几次谎话便觉得它是真实的。因此,炫耀的人,便会误以为自己是真的百万富翁,天下巨人一样,这种人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一旦牛皮截穿,剩下的就什么也没有了。而不炫耀的人、韬光养晦的人,就可以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做出成绩,取得成果,最终“成其大”。所以,“养晦”有它的思想基础,就是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之所以有光辉而要“韬光养晦”,是因为为了防止旁人的妒意和谋害。不论是权势、地位、才学,或者是财富,人间社会中人与人都不一样,这种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大。把有能力和有财富的人剥夺了,使其同无能力和无财富的人一样,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合法合理的。但是,人与人对此的态度并不一样,有人承认,有人发奋,有人拼搏,也有人妒意,有人眼馋,有的就挺而走险,企图把别人的能力和财富据为已有。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炫耀自己就只能把自己暴露在明处,使自己丧失保护自己的能力。有时听到有人遭到暴力抢劫,其原因之一就是戴着贵重的首饰,被人砍了手指,拉坏耳垂,撕破衣服,或者在公共场合露出钱包,被人盯住,到人烟稀少,遭到暗算。其结果都是被害,而其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炫耀。   

其三,之所以有光辉而要“韬光养晦”,也是因为为了培养有独立能力的下一代。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孩子受到宠爱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也深刻而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炫耀,孩子就既是,第一个接受炫耀的对象,又会回头以父母的炫耀作为资本去向别的孩子炫耀。过去孩子中间有比谁家父母干部级别高的,如今又有比谁家钱多,房子大,条件好的。于是,就必然在下一代中养成一种依靠父母、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的坏习惯,最后成为没有出息的一代。这种结果,无疑都不是做家长的所希望的,而究其根源,也是在做父母爱炫耀这一点上。 有的人认为致富而不炫耀是一种两面派,因此“韬光养晦”是一种两面派的哲学。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离开“圣人”差得太远了。《道德经》说过“光而不耀”这明明是一面派,怎么能理解为两面派。在人间社会里,有权有势,有地位,有方向,乃至有钱,既然“有”,那必然自身就会有“光”,《道德经》并没有要我们掩饰这个“光”,不使其有“光”,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个“光”,处理这个“光';,也就是说“光”照人间是个客观事实,焦点才于不使光“耀”人眼目,误人误己,坏了最高的学道的目标。因此,这是一面派的哲学、至人的崇高哲学。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只有那些明明没有“光”却要拚命炫耀,或者只有小‘光”而要炫耀为大“光”的人,那才是不折不扣的两面派。因为那是主观和客观是相分裂的,对人和对已是两面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光而不耀”呢?
我以为除了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势地位、才学、财富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善事,更不要去榨取、剥夺和残害别人。有权的人多想着为国为民使用权力,有势的人不利用手中之势为自己家庭谋取私利,有才学的人一心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有钱的人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多为还处于贫穷阶段的地区和人民谋利益,多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加基金,多为鳏寡孤独、残疾人谋取福利,多在庙里烧香祈愿做些功德,这些都能使自己更加充实,“光而不耀”,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品格的高尚、家庭的平安、子女的成长和晚年的充实幸福。   

《道德经》第七十章里说得好,“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我希望天下有玉的人越来越多,“被褐怀玉”的人也越来越多。   

来源:《上海道教》 1994年第2期; <道教月刊 2009 一月期>

Monday, June 8, 2009

道教一代宗师 - 陈莲笙大师介绍

道教一代宗师 - 陈莲笙大师介绍

陈莲笙大师(1917 – 2008)


陈莲笙,上海市人,生于公元1917年10月25日(农历丁巳年九月初十),逝于2008年10月29日23时42分(农历戊子年十月初二日子时)。生前为中国道教协会原副会长、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原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常委,是知名的道教正一派大师。

陈莲笙道长,是上海市人,原名吴良叙,法名鼎昌,生于1917年10月25日。自幼成长在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深受道教文化的薰陶。

  5岁时,出嗣于姨父陈荣庆为子。陈荣庆乃当时上海道教正一派著名法师,为俗家正一道士(按:陈荣庆于少年时曾出家火神庙既济道院,师李祥和。清末任火神庙住持。辛亥革命前夕,礼上海保安司徒庙住持张成照为度师,始为俗家正一道士)。陈莲笙自小便生长在这一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自然深受薰陶。虔诚奉道。1927年。12岁时皈依朱星垣门下,为俗家弟子。陈莲笙聪慧好学,少年时代便诵习了大量道教经书。

1933年求道于著名法师张村甫门下,礼为度师,专习正一斋醮科仪。当他才17岁时,便已成为上海道教界的知名法师。1935年,江西龙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颁授“万法宗坛和都功篆”。1940年。陈莲笙被上海保安司徒庙聘为“高功”。由于他熟谙道教斋醮科仪,对道乐之吹、念,弹、唱均称出色,1947年张恩溥特邀担任在“上海大世界”主办的第二次大型“罗天大醮”的法师。

1947年上海市道教会成立,下设五个区组织,陈莲笙任道教会理事和沪中区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于凹引年间,陈莲生与虹庙住持张源锟。大镜关帝庙住持李锡庚等发起筹备成立道教组织,其事末果。以后遂以全部精力研读道书和搜集。整理道教斋醮音乐。1956年。上海市道协筹委余成立,陈莲笙被推选为秘书长。他一方面致力于道教教务工作,一方面搜集"整理上海迪教史料,工作很有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界受冲击,陈莲笙转业到南市区立新电器厂参加劳动生产。198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切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市道协筹委会恢复工作,陈道长又欣然担任秘书长,担负起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的繁重工作。1985年,上海市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又。几年来,经他努力呼吁、奔走,上海市道教界相继收回并开放了6座宫观,使信徒有了宗教活动场所。他有鉴于现在的青年道士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认为应培养新型的,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有文化,有较多道教知识的青年道士。

1986年,上海道协创办了“上海道学班”,陈道长兼任教务主任并亲自组织教学。首届学员三年给业,已充实到市道协及本市宫观为职业道士,陈道长还十分重视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他定期举办道教知识讲座,邀请对道教文化有博识的学者、居士、道长讲学,通知信众前来听讲,提高信众的道教知识水平。他创办了“道教文化研究室”,组织研究工作。

从80年代初开始,他使与上海音乐学院密切合作,对道教斋醮仪式及音乐进行采集、录像、录音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陈道长的倡导下,《上海道教》杂志创刊,为季刊,是一份学术性较强的道教刊物,国内外不少道教学研究者为其撰稿。陈道长还大力支持并参加编印了《道藏精华录》及《藏外道书》。陈道长信奉道教并从事教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以其赤忱的爱国之心和虔诚的爱教之情,学道弘道不倦,在道教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他是中国道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和上海市政办委员。

1990年,当选为上海市道协会长,1992年8月在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副会长。1998年自愿退居为道教顾问,2000年底升座为上海城隍庙主持。

陈莲笙道长同时也是 新加坡道教协会客座宗教顾问,新加坡道教学院- 道神学与文化中心客座名誉顾问。

陈莲笙道长文献著作:

1) 《太岁神传略》 作者:陈莲笙,黎显华,张继禹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上海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 作者:陈莲笙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增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陈莲笙道长,因近年长期患病,经医务人员多方精心治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29日23时4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陈莲笙道长是中国道教界德高望重的正一派一代宗师,也是上海宗教界爱国爱教的楷模。他始终道心坚定,保持纯正道风,为了中国和上海道教事业孜孜不倦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协助政府宣传贯彻宗教政策,团结道教界人士,关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积极推动道教文化发展,为上海道教界与海外道教界的友好往来和交流作出了贡献。
特此鸣谢上海道教协会, 资料取自《上海道教》

Monday, February 2, 2009

Lunar New Year Address to the Taoist community

Lunar New Year Address to the Taoist community
by Taoist Mission (Singapore), Reverend Master LEE Zhi-Wang
Singapore, 23 January 2009
“Fu Sheng Wu Liang Tian Zun” (福生无量天尊) May Heavenly Blessings Be With You. Humbly, I extend to Taoist worldwide my warm greetings and well wishes:


As we herald in the Lunar New Year with splendour of the festivities and the excitement of celebrations, we are blessed. Let us begin the Lunar New Year with prayers for celestial blessings, good fortune and longevity, not only for ourselves and own country but for all men and our beautiful and precious world.
At the same time, let us reflect own wellnes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wellness of our fellowmen:
Today’s world with mounting tensions, conflicts and wars are threatening the destruction of our human family. As we rejoice today, we are also saddened and sympathized for all the casualties of the Gaza Conflict.
*** please refer to our main website : www.taoism.org.sg for full article *****